我現在一起在 RCA 唸英文先修課的同學,有一個日本人她是做 textile design 的,有 15 年資歷。許多歐洲知名品牌(如 LV)的織品設計都是出自其手,問她為什麼要來 RCA,她說因為她的客戶主要來自歐洲,她想瞭解歐洲的設計思考和文脈(純粹只是想深入理解不同於日本系統的歐洲設計文化)。另外一個同學是一位韓國爸爸,做陶瓷設計的,有 20 年資歷,前幾年在北京清大駐點帶工作坊,如今卻帶著老婆和 7 歲的小孩來 RCA 唸陶瓷碩士。問他為什麼來,他說他過去大多都是做陶瓷設計,他想提昇一些他作品的藝術層次,所以來 RCA挑戰可能性。
他們好像都有一個理由。
而我,已經有自己的設計公司了為什麼還要出國唸書?
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被這樣問了。而這問題本身似乎在暗示:唸書的目的就是將來擁有一間自己的設計事務所。但對我而言,工作和進修或有互為因果的關係,卻是兩件事。事實上,雖然已有自己的公司,但我公司做的事情簡單來說,叫作設計服務。設計服務就是客戶需要什麼,我們就想辦法幫他發展,或是實作出來,或是說服他讓我們嘗試做一些我們認為可以超乎他期望且滿意的作品。設計服務很多時候很像是客戶在“做設計”,而設計公司說穿了很像只是 “代工”。因為題目是客戶給的,方向是客戶訂的,圖也是客戶審的,太實驗性的提案也是客戶擋掉的。有些客戶會讓你驚覺,他才是 Design Director。因此過去三年的工作著實非常地辛苦和掙扎,總是盡可能在客戶認可的觀念及範圍下,提出盡量讓自己和客戶都滿意的提案。這非常的難。當然這或許也是我自己能力、背景、說服力、商業策略不夠,所以無法撼動整個產業生態。但無論如何,這都說明有我需要再精進的部份。
設計服務有它存在的重大意義和市場,這無庸置疑。只是問題在於,大多時候作品的命題、範圍和目標,是被給予設定的,所以往往比較無法順意操控作品的影響力和實驗性的程度。加上一旦在某個專門設計領域做出一點成績,因為專業化的關係,客戶就會跑來拜託你做差不多的事,因此為了讓公司收支良性循環,你必需把時間大量投注在不斷承接幾乎相同類型的業務。但我真的倦了,我想把焦點放在其它較少被探索的領域,尋找一些新的可能性。我也想藉由出國進修,接觸過去較不熟悉的創新產品設計,讓自己有較大的創作空間和從比較策略面的層級主導整個設計,而不是在被給予的條框下做設計。
台灣好像不少人認為唸書的目的是為了就業或創業。但我覺得進修是一生中任何時刻覺得有需要,就能夠去做的事。不管有沒有自己的事業,當覺得有瓶頸需要換個環境尋求突破時,都值得立刻去做,這比原地踏步讓自己的心態到最後變的又倦又老來的好。對我來說,工作和進修,只是生活型態不一樣,身份不一樣,而我只是選擇換一種生活型態和身份繼續做設計罷了,因為此時我需要一些外在環境的改變或刺激,或是不同文化思考模式的反差,或是更國際性的文化衝擊,來喚醒我一些內在封塵的潛質,而這些是此時台灣產業環境較難滋養我的,甚至是在拽著我讓我很像一隻慌忙的無頭蒼蠅。所以或許也可以說,我想趁心靈還沒被腐蝕之前,趕快跳出來,尋找下一階段的出路和自我再升級的可能性…
也有很多人把擁有自己創業的設計公司看做是終極理想,但就我自己的經驗是,最後迷失在管理和業務上面,離設計愈來愈遠,最後你就是變成一個"公司經營者"或"萬年 PM",而放棄成為設計師這條路,因為你再也沒時間好好做設計了。(或者設計對你來說已變成只出一張嘴,其它什麼設計研究都不重要了)
放下產業的一切資源和人脈,投身一個陌生但令人期待的環境,都還是需要一點決心和勇氣。此時進修的理由總歸一句話,就是我覺得自己在設計領域上該提昇了,無論是方法、觀念、媒材應用等等。還有更重要的,我想找回以前當學生時那種對設計的﹙工作後逐漸消磨殆盡的﹚熱情和執著。
但是,花這兩年到底值不值得呢?據上一屆的某位學長他提過一個例子,說有一個執業甚久的家具設計師,唸了 RCA 之後不進反退,迷失了,到現在還走不出來。當然,我不希望類似這種情形發生在我身上。但我希望就算最後 drop out 了,也能有一段值得說嘴的英倫日記,這樣以後回去管公司時,至少出一張嘴還有點料可以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