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選擇 RCA IDE 的理由?
出國唸書一直心中的一個未完成的夢,尤其是到世界一流的 Art/Design school 的環境求學。我滿想瞭解藝術碩士 (MA) 是如何學習的、怎麼做 research、它們的設計方法、創意方法,甚至是設計哲學。到底一流的設計師是怎麼做設計的?也想知道其它國家的學生,是抱持什麼樣的想法而來。基於這些動機,我決定申請看看。但設計名校這麼多,為什麼選擇 RCA?主要還基於以下幾個理由:
1. 美國商業周刊 2009 年選出全球最佳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學校之一 – RCA 的 IDE (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這應該是滿主要的原因)。[link]
2. 特殊的雙碩士學位:承上,在美國商周的設計思考學校列表下,有兩間學校提供雙碩士學位,一個是伊利諾理工學院 IIT School of Design (MDes + MBA),另一個則是 RCA IDE (MA + MSc)。RCA IDE 是由 RCA 和 Imperial College (的機械工程系) 兩個學校聯合開授的課程,學生經常往返於兩校之間,同時 enroll 兩間學校,使用兩校資源。雖然也是強調藝術和科學的整合實務,但像 MIT Media Lab 可能偏重 Computation/digital technology,一些其它藝術學校的program可能偏向 artistic/conceptual making。RCA IDE 則是較偏向產品/系統/服務/設計工程。同學則有固定比例是分別來自設計、商業與工程背景,是真正的跨領域學習環境。
3. 課程與方向新:RCA IDE 在 2009 年將系名從 Industrial Design Engineering 改為 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所以很新,每年的 Learning Strands 也不太一樣,但基本上有三個方向:(1) 破壞性市場創新 (Disruptive Market Innovation) (2) 實驗性設計 (Experimental Design) (3) 設計企業 (Design Enterprise)。
4. 傑出校友多:(就我自己熟悉的領域來講),設計上海世博英國館的 Thomas Heatherwick、IDEO 的執行長 Tim Brown、近年屢屢獲獎的 Troika、rAndom International,或是德國 ART+COM 的創意總監 Jussi Ängeslevä,都是 RCA 畢業的校友。有不少畢業後投身實務界的校友,仍與 RCA 保有良好的互動關係,經常以 guest tutor 的身份回校指導、分享產業經驗,而 RCA 也有提供畢業生如 FuelRCA 之類的一些產業諮詢或媒合服務等資源。
5. 較有機會親炙國際級大師:(這是個比較現實的考量),名校比較容易請到當代知名的設計師來授課或講座。例如今年的 RCA IDE 就請到 Ross Lovegrove 大師來當 Visiting tutor(這和上面提到的傑出校友多也有關係)。
至於個人方面的理由,當然主要是覺得這個 program 好像很有趣,有想探索學習的部份,此外也頗認同這個 program 的設計理念和哲學 - 設計做為一種解決問題、創造價值、改變世界的手段。此外,RCA 的申請門檻及步驟也很人性化。只要一封推薦函、300-500 字的動機文、雅思 6 分以上成績單、作品集,然後上網填填表格送出就好了,一切線上完成 (包括推薦信),很方便。但相對來講,其它的設計思考學校,例如 Stanford 的 design program (D.school),申請門檻定很高:三封推薦函、作品集、GRE、拖福,…等等。英文要求也較高分。加上我雅思第一次考剛好考 6 分,達 RCA 最低英文錄取標準,所以就決定申請 RCA 了。 另外也有人問為何不唸 PhD?對於這個人類知識最後與最高的學位,PhD 唸什麼對我來講很重要,因為你從哪裡的 PhD 出來,基本上就宣告著你是什麼體系、哪種思考訓練的人了,這個問題,我目前還沒有答案,可能會思考個好幾年,但是 master level 似乎比較不牽涉這個問題,我相信反而 master 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再深入去理解和淬煉自己將來的核心價值。這經驗或許會是將來唸 PhD 的養份,或也可以幫助我決定將來 PhD 要在什麼領域成就。
最後,得感謝我當初交大的指導教授張登文老師的支持與一路相挺,還有父母的支持也很重要,這些都是讓我有勇氣放下一切再從回學生身份的重要原因。(…整個很像得獎感言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