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 Experimental Design 並沒有特定的方法。他比較像是一種 approach,而不是一種 method or methodology。這個 Module 的 tutor(也是 IDE 的副系主任)Ashley Hall 他在 MIT Press 的 Design Issues 一篇期刊論文《Experimental Design: Design Experimentation》有做一些討論。
這個 Module 簡單來說,就是讓我們在一周的時間內,親自體驗實驗性設計過程中的趣味性和可能性。全班總共分為兩大組:silicone gels (BREAD_) 塑力康組和 Bare Conductive 導電油墨組。兩組各再分 6 小組。一小組 3~4 人。這一整周的時間,大家被要求 IDE 在帝國理工學院的 IDEAS Lab(一個兩樓層的機械工程工房)實作,並把整周的設計過程總結成一張圖表,一方面也讓各組比較彼此實驗性設計不同的 design process。
本組 Timothy, ZhanLing, 和我 3 人的實驗性設計 Design Process |
我被分到的組別是 Bare Conductive 導電油墨組。Bare Conductive 是 2009 年的四名 IDE 畢業生 Matt Johnson、Isabel Lizardi、Bibi Nelson、Becky Pilditch 在倫敦創立的公司,研發與銷售導電油墨。我們這小組被分配的主題是「Storage」,以及兩罐 Bare Paint。最後我做了一支可以即時讀取且播放音樂的 data roller(資料刷漆)。概念是資料儲存在紙張上,透過資料刷漆可以把紙張上的聽覺資料解碼播放出來。而紙張上導電油墨未覆蓋的區域,覆蓋上黑色壓克力塗料,可以隱藏導電油墨的迴路,就像是加密的一張黑色紙(點此連結有 Bare Conductive 對本組產出的報導)。不過老師們似乎覺得我的產出不太實驗性。在這個階段他們期望的或許是廣度優先的 approach,先多嘗試幾種可能的面向,各個面向都做一點點實驗,而不要太快決定要做某項單一的設計。想想這樣似乎比較符合實驗性設計的思考。
相較於其它組的產出,有趣的多。例如有一組將導電油墨灌入塑力康,導電油墨在塑力康裡面仍然保持液體狀態,塑力康本身又有彈性,可以透過擠壓或扭捏而改變導電油墨的形狀。換句話說,這就像是一個擁有 dynamic (reconfigurable) circuits 的 squeezable interface。或者有一組是將導電油墨溶合某種材料,變成了某種可以導電的黏土。而塑力康組有的人將結構物置入塑力康裡面,或是以塑力康替代結構節點,變成了某種可調節的建築結構。(Bare Conductive 官網上 Community section 有紀錄部份這周 workshop 中導電油墨組的成果照片)
媒材 (media) 在實驗性設計過程中扮演了絕對重要的角色,因為媒材在基礎上控制且決定了實驗的結果。相對的,實作實驗也很重要,因為透過 "think through making" 實驗往往能夠發現媒材本身以外驚人的新用法、新用途或新特性。有了這些,應用的維度可以更廣,應用面或許可以更創新。這點在爻域的研發部門也得到映證。我們過去許多的關鍵性技術都是實驗出來的,只不過當時並沒有系統地在做實驗性設計,往往都是跟著承接到的專案,在開發過程中試出了一些有趣的成果,激發起工程師的興趣和想法,可能就會應用在下一次的專案上。
另外,我也發現在物理、化學、材料、甚至是生物等科學、工程上面的知識亦不可少,如有這些相關領域的知識,很能夠幫助思考應用和實驗的可能性。但是一體兩面講,在實驗時又不能被知識性的理論或條框所制約,限制了思考,應該保持一種 creative mind,嘗試多種理論上不合理或不可行的實驗,因為往往創新的火苗總在這種時候浮現。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需要一個跨領域的環境,因為不同背景的人能夠提供不同的觀點和知識,而在做的過程亦能相互啟發與相互刺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