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論是哪一個 program,每年的 Application facts 都會或多或少有點調整,所以主要還是得看該 program 網站上的說明為主。例如去年我準備的時候,就發現瑞典 Umea Institute of Design 在前年以前碩士班 IELTS 英文要求還只有 5.5 級分,去年就突然調整為 6.5。或如今年RCA 開始有新的 Service Design program、IDE 有新的 Global Innovation Design stream(碩士第二年整年在 New York 或 Tokyo 交換學生)…所以同學們還是要看清楚學校網站上的申請方式和要求。
第二,RCA 的 program 大概分為幾種:PEP、MA、MPhil、PhD。其中 PEP (Post-Experience Program) 是只有一年的體驗課程,也就是和 MA 課程學生一起唸碩士第一年(台灣教育部菁英計畫補助就是這個 program),一年後會有 diploma,但是沒有碩士文憑。IDE 今年也有一個 PEP 學生,他是日本 TOYOTA 的工業設計師,據他說是公司出錢讓他來唸一年取經。
MA (Master of Art) 就是一般的「藝術設計碩士」課程,兩年。IDE 比較特殊,因為是和Imperial College 的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t. 的 joint program,所以是雙碩士學位,RCA 會頒發一個 MA,同時 Imperial College 會頒發一個 MSc + diploma。
如果你是要做很純的 Research 的話,則應該申請 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共兩年。比較特殊的是,拿到 MPhil 之後,只要再兩年(最快)即可取得 PhD,也就是 MPhil 可以看作相當於台灣或美國學制的博一和博二。但是 MA 並不能直接轉 MPhil,也就是說,即使你已有 MA,而你想唸 PhD,你還是得先花兩年拿到 MPhil 後再花兩年拿PhD。
第三,關於申請 MA 作品集的部份,我當時是按照網站上開的規格:A3 彩印裝訂(闔上A3,翻開 A2),總共做了 154 頁,因是少量印刷,所以才做三本就花了上萬元台幣。我只選擇了最近 2~3 年七個我在公司 lead 的專案放,其中作品包括博物館互動展場設計、服務設計、互動裝置設計、公共藝術等幾個類型,其它的專案就做列表,連同 CV 和簡短自傳放在作品集裡面(如下影片)。因為製作時間趕,所以我的策略就是每個案子一段 project brief,隨後呈現專案照片、圖片、輔以簡單而清楚的圖說,善用 typography、grid system、大量留白,單純不花俏(從十年前大學時代開始受用至今無往不利)。
因為申請的人背景都不同,對 IDE 來講主要是看你在自己的領域深耕的程度,以及是否有創新的潛質(面試的時候也是 RCA 和 Imperial College 的 Joint Director 一起面試,所以如果你有專利或是研究發表、發明,都會是 IDE 喜歡的人)。我看一些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背景的同學當初申請的作品集,就是放很多 Solid Works/CAD 的機械圖說、裝置爆炸圖,看起來就很 sophisticated,呈現出讓人感覺很專業的 engineer 的感覺。還有製作過程的 documentation 也很重要。所以基本上就是把你專業背景最精采的部份,透過書冊的逐頁說故事形式,將不同類型的作品娓娓道來。
第四,英文如果是要考 IELTS,因為適逢許多學校的申請期,考場和考期可能都額滿,而考完還得等兩個禮拜才能收到成績單,所以要趕快報名。如果你的 CV 很漂亮、作品集很強,但英文不好,學校也有可能讓你「條件式入學」,也就是提早去學校修英文先修課,或是利用寒暑假上英文課,以修課抵英文考試成績。
第五,因為每個系的方向、風格、要求等等可能都不一樣,所以務必事先瞭解你要申請的系到底在做什麼、老師們的方向等等,否則很有可能你會唸到一個跟你預期差很大的系。例如 RCA 的 Design Interactions 並不是所謂的「互動設計」系,而 Design Products 也很難說它是「產品設計」,因為該系其實做了很多不屬於一般觀念上產品設計的設計或創作(雖然也包括比較純粹的產品設計,但也只是該系其中一兩個 Platform 的方向。
最後,RCA 錄取的學生,有可能來頭都不小,不是參加過知名設計展、拿過很厲害的設計獎,大概就是很有天份(例如大學是 MIT 雙修 Math & Physics),或者做過很屌的案子(例如參與設計過火箭)、待過產業(例如 Samsung、IDEO)或有自己的 Studio 或公司,幾乎是大部份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學習動機和創作風格。也就是說,在這裡的學生都有相對成熟的設計發展或獨立創作能力。也因此(以 IDE 來說)課程上並沒有安排任何技術性的講座或工作坊,因為大家被 assume 在學習力和技術力上是成熟的。
我記得 IDE 第一天註冊副系主任就說,這個 program 是 led- 而非 taught-program,經過幾周下來,發現也確實是這樣,老師們基本上只是設計課程模組、尋找外面的講師、資源,然後給每位學生做 tutorials,不會實質上教你什麼,大部份時間是你得和老師或同學們溝通你的想法,他們會 feedback 你意見。所以我自己是建議,最好把該學會的軟體、媒材、工具、分析方法、設計方法學 (design research methodology),都學好再來(包括英文口語表達、寫作、簡報能力),因為 IDE 是 RCA 最忙碌的系、步調很快、經常要在 RCA 和 Imperial College 兩邊跑,每週都有很生硬的 Mechanical Engineering 講座(由於缺乏工程專業背景和英語障礙,老實講這系列課程我大概只能 catch 30-50%),也有很抽象的攝影學工作坊或者很基礎但新穎的設計繪圖課,同時還有 module project 在進行,基本上是排滿了每周行程,如果還要擠時間額外學東西,會很辛苦。
但也有一些系感覺步調比較「人性化」,例如 Visual Communication Dept.,這個系感覺上比較有時間安排課餘活動(例如 go shopping),或參與 RCA 其它單位辦的活動或講座、到其它 department 交流、看看倫敦其它地方的博物館、市集、設計展等等。總而言之,強烈建議慎選在設計理念上、步調上,和你最契合的系申請,畢竟一待就是兩年以上,而這兩年一定得讓自己快樂又充實地 enjoy,將來才不會有遺憾。
P.S 如果有機會的話,也可以趁 RCA Open Days 到想要申請的系上,和學生和老師們聊聊(交官一下),瞭解一下系上的設計創作方向、作品集和面試準備方向,也感受一下 studio 環境、氛圍、人的氣質等等。IDE 昨天是第一次的 Open Day,相當成功,來的人很多,系主任很高興,我也看到了幾位不同背景的同學的作品集,氣氛相當活絡(IDE 第二次的 Open Day是12月6日的下午 2-5p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